一颗巨星陨落】 缅怀杨振宁先生
2025年10月18日,一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智慧灯塔熄灭了。
103岁的杨振宁先生安详离去,留下的却是一个被他的思想照得更明亮的世界。
他到底有多伟大?
在物理学这座巍峨的高山上,能与他比肩而立的,百年来不过寥寥数人。
但他伟大的成就,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
想象一下:所有物质最基础的“游戏规则”是什么?
杨振宁先生在1954年与合作者一起,为整个微观世界“立法”——他写下的“杨-米尔斯方程”,就像给出了建造宇宙的“通用乐高说明书”。
后来所有的粒子物理学家,都是按照他发现的这套“搭建规则”,才一步步构建起今天粒子物理的“标准模型”——理解了物质最基本的结构。这就像为人类找到了一把打开物质世界最深奥秘密的钥匙。
而他获得诺贝尔奖的“宇称不守恒”发现,更像一个充满诗意的启示:他告诉我们,宇宙和它的“镜像”并不完全一样——微观世界的“左”和“右”原来并不对称。这个发现,如同告诉我们:宇宙天生偏爱某种方向,生命或许正是源自这种微妙的不对称。 它打破了物理学三百年来坚信的“完美对称”教条,让人类对美的定义,从此多了一份深沉的复杂。
但比起科学巨匠的身份,更动人的是他作为“归来游子”的选择。1971年,当绝大多数人还在观望时,他成为最早访华的美国科学家之一。此后半个世纪,他一直在做一件事:为中国科学的未来“搭桥”。他卖掉美国的房子,捐给清华;他亲手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,汇聚全球顶尖智慧;
晚年毅然放弃美国国籍,全身心回归清华园——他把最后的光芒,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他始终牵挂的土地。
他曾说:“人生的意义,不在于你能走多远,而在于你愿意回望哪里。”
对杨先生而言,这个“哪里”,永远是故乡。
今天,我们怀念他,不仅仅因为他是科学巨人。我们怀念的,是那种对真理永不满足的追问;是那份走得再远也不忘来路的深情;是一个世纪智慧沉淀出的谦逊与温润。
他让我们相信:最深邃的科学,终将与最深刻的人文关怀相遇;
最伟大的头脑,永远怀着最朴素的家国情怀。
在晟江工业,我们向杨振宁先生致以最深切的缅怀——感谢他让我们看见:思想可以触摸星辰,心灵能够回归本源。
先生远去,思想永存。
那一盏灯熄灭了,但它点亮的光,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。
MORE THAN COUPLING WITH SME
不随波逐流,与我们一起体验最好的晟江接头